篮球名人堂大家听过吧,科比、奥尼尔、艾佛森这些著名 NBA 球星都入选了名人堂,姚明也在 16 年入选了,可以说这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巨大肯定了。
在汽车界,也有一个 “ 汽车名人堂 ”,它被授予给那些对全球汽车产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先驱。
从 1939 年创立至今,汽车名人堂已经有近 800 人入选,包括咱们从小熟知的爱迪生、卡尔 · 本茨、丰田喜一郎、亨利 · 福特这些大佬。
【资料图】
而今年,这个奖项第一次颁给了中国人——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。
能与人类汽车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佬们并列,足以证明鲁冠球在汽车界的地位。
可能不少差友没听说过鲁冠球的名字,他的故事要先从这个不起眼的零件 —— 万向节说起。
在一辆车上,想要完成从发动机到车轮的动力输送,就少不了要在不同角度的两个轴之间传递动力,简单点来说,从发动机出来的这条动力传送带必须要会拐弯。
比如咱们常见的前驱车上,前轮既是动力轮也是转向轮,所以需要这么一个机械装置,来保证它转向的同时动力不中断。
这个零件就是万向节。
它其实有点像人体的四肢关节,起到了连接传力的作用,所以万向节在汽车传动系统中不可或缺。
这个小小的万向节就是鲁冠球的事业的起点。
1969 年,在浙江钱塘江畔的萧山县,24 岁的鲁冠球是村里有名的生意人,他做过铁匠,搞过米面加工,修过自行车。
这年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办不下去,只剩个破厂房了,领导就找到鲁冠球,想让他接管。
鲁冠球想着这是个做正经生意的机会,于是变卖了所有家当,带着 6 个小伙伴,东拼西凑了 4000 元把农机修理厂盘下来,这就是万向集团的前身。
在这之后,农机厂用四处收来的废旧钢材当原料,生产铁耙、犁刀、万向节、铸钢这些五花八门的农用工具。
基本上是农民需要什么,农机厂就生产什么,那会儿万向节只是这一溜儿产品中的一个,所以工厂门口也挂着什么宁围农机厂、宁围轴承厂、宁围链条厂一堆牌子。
你别说,鲁冠球真挺有经济头脑的,接下厂子后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。
到 1978 年的时候,农机厂每天能创造1 万元的利润,要知道那会儿万元户可绝对称得上土豪了。
钱赚得好好的,可是一年后,鲁冠球突然决定砍掉其他项目,专供万向节。
因为在那年,他看到《 人民日报 》上的一篇文章叫《 国民经济要发展,交通运输是关键 》。
颇有远见的鲁冠球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,而万向节是每台车必不可少的。于是他果断放弃其他产值达 70 万的产品,梭哈汽车产业,只做万向节,并将工厂改名为 “ 萧山万向节厂 ”。
看来没事多读书看报真的很有用,当然多看差评也是能长见识的。
也是在鲁冠球换方向的那年,改革开放开始了。
选择走薄利多销路线,萧山万向节厂生产的 “ 钱潮牌 ” 万向节卖到了大江南北。
低价战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,但很快就暴露出了产品问题。
有一年夏天,安徽的一家客户投诉他们收到的万向节开裂,要求退货。
鲁冠球立马带着一波骨干去全国各地的客户点查货,查了一圈,结果背回来 3 万套不合格产品。鲁冠球召集了全厂员工,一起对着次品找问题,最后为了警示员工,他把这堆价值 40 多万元的万向节全当废铁处理了。
鲁冠球可能是那个年代最早有质量意识的企业家,这件事比我们耳熟能详的 “ 海尔张瑞敏砸冰箱 ” 还要早两年。
很快,这家江浙小厂凭实力通过了机械工业部的验收,成为全国定点万向节生产企业。
井喷的订单让 “ 钱潮牌 ” 万向节一下占领了全国 60% 以上的市场。
不过,鲁冠球的眼光不止在国内,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国际市场。
1984 年,鲁冠球来参加广交会,当时拥有万向节专利最多的美国舍勒公司看中了他的万向节,下了 3 万套订单,但是给的价格很低,是笔亏钱的买卖。
但是为了能打开国际市场,鲁冠球最终同意做,他想着把这 3 万套做好,后面才会有 10 万、30 万以及更多的订单。
通过这次生意,杭州万向节厂( 由萧山万向节厂更名 )的产品第一次卖到了美国,鲁冠球也第一次前往美国打开了眼界。
和舍勒的初次合作非常愉快,万向节厂很快收到了舍勒的后续订单。
可是没不久,舍勒提出包销所有产品的要求,你产多少我要多少,但不能打上 “ 钱潮 ” 牌子,也就是只给我贴牌代工。
鲁冠球思来想去,还是拒绝了对方的要求。
他知道,做代工厂是不可能有话语权的,要想站稳国际市场就得靠自己的品牌。
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。
杭州万向节厂的生意越做越大, 1992 年万向集团成立,逐渐发展成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巨头。
两年后,“ 万向钱潮 ” 股票在深交所上市,万向美国公司也注册成立,当初的农机厂已经长成了跨国公司。
有趣的是在 2000 年,舍勒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,收购它的正是万向集团。
到 2010 年,每 3 辆美国生产的汽车中,就有 1 辆使用万向的零部件。
鲁冠球的远见不仅体现在国际化上,他很早就判断出新能源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关键。
早在 1999 年,万向集团就在筹备电动车项目组,并且确定了 “ 电池 - 电机 - 电控 - 电动汽车 ” 这条技术路线。
2002 年,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,电动大巴也随之亮相。
要知道现在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,那会儿只是给手机做电池,还没有进入汽车领域。
09 年的时候,趁着做上海世博会的项目,万向集团大笔一挥 13 亿,在杭州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。
这也早早领先于国内同行,曾毓群回到家乡创办 “ 宁王 ” 可是两年之后的事。
万向在电动领域更大的进展,是在 12 年收购了美国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商 A123 公司。
A123 有着一流的磷酸铁锂技术,通过这次收购,万向一下抓住了锂电的核心技术。
顺着电池到整车,2014 年,万向又收购了美国制造商 Fisker,改名为 Karma 公司,对标阿斯顿 · 马丁、兰博基尼这些超豪华品牌。
在国内还在争论新能源是否是一场骗局的时候,万向集团已经完成了从电池到整车的战略布局,这样的先见之明确实怎么吹都不过分。
但是,万向的汽车之路走得并不顺,首款车型 REVERO 上市两年就因为产品缺陷被全部召回。在销量上,2021 年 Karma 只卖了 1 千辆车,而兰博基尼是 8 千多辆。
万向在电动车产业链布局很早,但因为重心放在了美国,导致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爆发时错失了红利。而比亚迪、宁德时代这些当初它的后辈,已经成了数一数二的头部公司。
可以说,万向真的是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。
遗憾的是,万向的掌门人鲁冠球在 2017 年不幸因病去世,他没有看到今天新能源车一片繁荣的场景。
对于这位浙商前辈,马云评价道:
1969 年,多数人还不知道市场经济是什么的时候,鲁老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工厂;
1984 年,多数人还不知道外国长什么样的时候,鲁老已经把产品出口到了美国;上世纪末,多数人刚开始走出国门的时候,鲁老的企业已经在海外站稳了脚跟,走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第一步。
前不久有人送我一句话,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,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。我觉得这句话用在鲁老身上再合适不过!
他带领万向集团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跨国企业,创造了中国汽车供应商的神话。
这位企业家的故事不仅留在汽车名人堂,更应该让后来人知道。
撰文:白日梦编辑:面线
关键词: 万向集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