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世超在网上冲浪的时候,看到了一个相当离谱的营销。
说是某小电驴品牌挑战拉飞机成功,成了行业首个完成该项目的两轮电动车品牌。
当时我看完这个新闻的表情是这样的。
(资料图)
刚巧世超最近搬家,正准备研究研究小电驴通勤。
结果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
两轮电动车都已经卖到上万块了,要知道,一些微型小电车起售价也才两万多呀。
可能你会说,这些天价小电驴就和汽车里的限量款一样,就是耍耍的,压根不是用来卖的。
但抛开这些过分贵的小电驴不谈,其它走量的款式,卖个四五千,七八千的也比比皆是。
原来定位成 “ 打工人出行神器 ” ,如今已经越来越像高攀不起的 “ 潮玩电动” 了。
说起来,这些涨价的小电驴无非就是多了些功能,而大部分被塞进去的功能也都不新鲜。
像什么手机蓝牙钥匙解锁、 APP 可以定位寻车、动能回收,这些早在汽车上大家都见识过了。
但有些小电驴特有的功能,你别说,还真有点意思。
比如以前在小电驴推行特别是上坡的时候,一不小心就拧到电门冲出去酿成事故。
但现在可以选择开启推车、倒车助力模式,这样就可以极大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。
还有大家最关心的防盗模式,搁以前窃 · 格瓦拉盛行的时候,为了防小偷,很多人停完车第一件事,就是把电瓶随身抱走。
但现在,智能小电驴浑身上下都是传感器,车子被暴力挪动 APP 会有提醒,就算电池被偷走,只要一通电用就能被找回。
网上一堆智能电动车被偷车、被偷电瓶追回的案例。
再加上比如能量回收,能够提升车子的续航,驻车感应能提醒车主收起脚蹬子,避免发生事故。
当然了,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功能外,也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功能。
比如有一天,世超就在直播间看到了宣传无人驾驶的小电驴。
不是我说,汽车摄像头 + 毫米波雷达 + 激光雷达 + 超声波雷达,科技与狠活齐怼,到现在都没搞明白,无人驾驶小电驴是怎么敢出来宣传的?
在世超看来,这些小电驴厂商们,有种不知道该往哪使劲的感觉。
仔细扒了一下发现,原来在小电驴市场,卷
已经是常态了,甚至已经到了卷无可卷的地步。
早在本世纪初,全国掀起了 “ 禁摩令 ” 狂潮,小电驴就逐渐成了当红炸子鸡。
10 年间,电瓶车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,到了 2013 年,全国卖出了 6000 万两轮车,有三分之二都是电瓶车。
这一年,国内的电瓶车厂家超过了 2000 家,像极了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。
但也从这一年开始,小电驴销量见顶,各家企业要开始圈地,争夺存量市场了。
在这个时期,电瓶车同质化严重,上千品牌的产品互相之间,不说一模一样,也是相差无几。
这样一来,知名度和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为了打响知名度,电瓶车企业们开始了代言人军备竞赛。
甚至从明星阵容,我们都能推断出谁家小电驴卖得更好。
在 2010 年前,新日靠着成龙稳当老大哥, 2011 年 -2016 年的爱玛手握周杰伦、范冰冰们战无不胜,雅迪签下的李敏镐,始终被压着一头。
不过从大环境来看,电瓶车市场还是群雄割据,前四名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也才 28% 。
直到 2017 年,风云突变。
雅迪率先喊出 “ 所有车型降价 30%” 口号,刮起了小电驴市场第一波价格战。
随着行业头部们陆续跟进,单车均价一路下跌,中小厂商们纷纷扛不住倒闭,到了 2019 年就只剩一百来家了。
仿佛是为了奖励这场大逃杀的优胜者, 2019 年电瓶车新国标落地,轴距、电池、车速等等详细标准出台。
这样一来,原先大家骑的老款电瓶车都成了 “ 不合格 ” 产品,需要进行更换了。
对于电瓶车企们,这就是天上掉下来了上亿辆订单啊。
面对海量需求,主打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。
像预判形势正确、扩产成功的雅迪吃下了大部分红利成功登顶,而爱玛、新日群雄们扩产节奏偏保守,没能乘风而起让出了头把交椅。
就在老势力们忙着打价格战挤死对手们的时候,以小牛、九号为首的小电驴新势力横空出世,硬生生从他们嘴里啃下了一块蛋糕。
新势力们从诞生起就定位高端、智能、年轻化,还真就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。
以小牛上市的 2016 年为例,面对市场超过 90% 的铅酸电池,小牛直接掏出锂电池大杀器,把小电驴的续航拉到了 100 公里。
再配上和市面上绝大小电驴不同的外观设计,一堆花哨的智能功能加入,成功卷进了年轻人的心坎里。
2022 年,小牛电动的单车平均收入为 3432 元,九号公司的单车平均收入为 3203 元,而雅迪、爱玛的单车平均收入则分别为 1676 元、 1816 元。
两倍的价差带来的利润差距,老巨头们看得也心痒痒啊。
可能你会好奇了,为啥在新势力出来之前,这些老势力为啥不走高端卖贵点呢?
一方面就像前面说的,他们价格战打得火热,实在分身乏术。
另一方面呢,之前搞价格战,在大众认知里,品牌已经被打上了 “ 便宜货 ” 标签,很难在短时间内改过来。
还有个问题就是,在小电驴行业里,玩创新搞高端并不一定划算。
在当时的市场里,电瓶车技术并没有太多革命性发展,十余年间的创新基本都是挤牙膏。
当年世超去店里买电瓶车,老板甚至都懒得和我介绍产品区别,只幽幽地来了句 “ 你喜欢哪个造型你就买哪个,功能都差不多的 ” 。
大家熟知的小电驴厂商们基本都是组装厂,核心零部件全都是采购。
这就导致供应商的话语权,远比一般行业高。
这就衍生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行业潜规则:
某些厂商技术有新突破了,最后还是要上游厂商代工,而上游厂商却反向提要求,只给 1 年的独供期,过了 1 年就照样卖给别家。
所以你费劲吧啦研究了新技术,又用一年时间花大价钱宣传了半天,好不容易市场有点认可度、知名度了,竞争对手直接白捡桃子。
前几年凭借智能化功能,拿下了一定市场份额的小牛、九号们,好日子还没过几天。
回头一看,雅迪、爱玛们做得并不比自己差了,自己又拿什么和 2 个路口能有 3 家店的雅迪们竞争呢?
更关键的问题就是,电瓶车的用户,到底需不需要所谓的新技术?
前面说的,新势力掀起了一阵阵智能化浪潮,定位、防盗、推行助力这些功能的确能很好地优化了电瓶车使用体验。
但一些 AI 语音互动、自动驾驶等鸡肋功能,真是大家想要的么?
反正世超问了家边上的电瓶车店老板时,他笑了一声: “ 大家又不是傻子 ” 。
而真正能解决小电驴痛点的电池技术啥的,怎么看也得等电动车市场技术成熟后才能下放。
这也就导致了电瓶车市场兜兜转转这么些年,又回到了卷营销的老路上。
但卷营销这事儿可就玄学了,没有实实在在的产品、功能,只能靠吹、靠拍脑袋想,可不就只能整出开头说的拉飞机这些花活了?
如果你仔细看一下,就会发现,不光是小电驴行业,只要是喜欢弄些奇葩营销的,不出意外,多半就是没新花样可以玩啦。
关键词: